你以为招投标是企业拼实力、比报价的赛场?安徽省发改委去年曝光的8个典型案例,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。
从蚌埠的30家公司抱团围标,到黄山的评标专家收3000块就敢乱打分,这些案子几乎覆盖了招投标领域的所有“潜规则”:有人靠空壳公司“演戏”,有人用电子技术“作弊”,还有人把权力变成了“中标通行证”。
今天咱们不聊枯燥的法条,就看看这些案子里,到底藏着怎样的操作套路,以及为什么总有人铤而走险。更关键的是,如何用企查查等工具把这些“演员公司”的老底翻个清清楚楚。
01一场招标30个“演员”,1.5万/家就能陪标?
去年蚌埠某工程项目招标,老板周某想中标,找了个中介,一口气凑齐30家公司来“陪标”。每家公司收1.5万“演员费”,由周某统一控制报价,确保自己中标。
最终,这个“演出团”被警方一锅端。但令人细思极恐的是:围标的成本太低了。
1.5万一家,30家也就45万。可一旦中标,工程利润可能是几百万甚至更多。这就好比花小钱买通裁判和所有对手,比赛还没开始,结局早已写好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“陪标专业户”。它们大多是空壳公司——没实际业务、没员工、没纳税,唯一的“业务”就是帮人围标赚出场费。注册公司成本低,出事了大不了注销,风险小、回报稳,成了围标产业链上的“职业演员”。
02围标串标穿上“隐身衣”,传统方法根本查不动
以前围标手法粗糙,几家关联公司一起投标,容易被一眼识破。但现在,这行当已经“转型升级”,越来越隐蔽:
冠盈配资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-最大配资官网-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